苏州玉雕大师陆子刚与苏州玉雕业的兴衰

良玉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吴郡
首页 行业资讯 苏州玉雕大师陆子刚与苏州玉雕业的兴衰

  明代,苏州手工业进入了全盛时期,特别是苏州的制玉业,技艺精湛,佳作叠出,世称“苏琢”。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称:“良玉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吴郡”。吴郡琢玉,当时已誉满全国,琢玉大师陆子刚,“名闻朝野”、“可与士大夫匹敌,”特别是他擅长雕作阴地阳文,更善镂雕、净雕,被称为“吴中绝技”。

  他的作品有盒、壶、杯、茶具、香炉、花插、发簪等,明张岱《陶庵梦记》称其“上下百年,保无敌手”,明时书画名家徐文长《咏水仙诗》,专咏陆氏制作的水仙簪,其诗云:“昆吾锋尽终难似,怨煞苏州陆子刚。”陆子刚是中国碾玉行业的技术高手,名震遐迩,后世琢玉艺人把他奉为“鼻祖”,他的作品在故宫博物馆藏有“茶晶巧作花插”、“青玉琴式盒”、“青玉合卺杯”、“青玉戏婴执壶”等,对苏州制玉业乃至全国制玉业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  陆子刚晚年,在苏州城外的治平寺出家为僧,且无子嗣,其玉雕技艺,被专诸巷里姚、郭、顾等姓氏的玉工弟子自发传承下来,陆子刚所擅长的“诗书画印”入玉设计与平面减地技法,成为后世玉工沿袭和传承的主要载体,子冈牌,成为了玉行四百年来长兴不衰的经典之作。

  至清初,专诸巷玉工世家以郭、姚两家最有成就,据记载:“清代玉器,继承了陆子刚为代表的明玉,做工有了较大的发展,尤其是乾隆中期,玉器手工艺进入了全盛时期,苏州玉工最为出名,清宫造办处玉作名匠郭志通、姚宗仁等,均是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。”

  清代时,苏州玉工将陆子刚奉为本业师祖,顶礼膜拜,其代表产品子冈牌,也被再次发扬光大,从“考古学”的角度,不是代表人物亲自制作的器物,均称“仿制”,所以,清代也是“仿制”子冈牌的高峰期。

  咸丰十年(1860)五月,太平军攻占苏州城时,专诸巷一带被纵火焚毁,部分家境殷实的苏州玉工世家,纷纷逃至上海、天津等地避难。去往上海的玉工居多,从而促进了上海的玉业发展,同治初年迁往上海的沈时丰、陆景延等专诸巷玉工,还在上海组建玉器公所,说明业务发展较为顺利。迁往天津的玉工继续从事玉雕业至民国时期,其中郭习彦的曾孙郭寓璞,还曾受到梁启超先生的赞誉。

  同治三年(1864),太平天国军失败,东南经济开始复苏,出现了所谓的“同治中兴”,约同治九年(1870),苏州玉工集资重修玉业公所,即周王庙,出资者达830余户。但后来苏州的玉雕业有了“苏州邦”和“南京帮”之分,光绪年间,南京帮玉工在专诸巷侧巷天库前建立“金陵玉业公所”,从此苏州玉工出现了“苏州邦”和“南京帮”两大派系。宣统年间,苏州玉器销量日渐减少,玉行渐趋衰落,玉工失业增多。宣统二年(1910),参加商务总会的玉器业,仅有王复兴、陈聚元等12家。

  民国时期,风云变化,社会动荡,玉器作坊纷纷倒闭,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。据资料显示,民国八年(1919)年,苏州玉器作坊仅剩杨源记、钰源、王祥源、毛东盛4家。

 
165    2022-03-10 19:55:28